案例中心
首页 / Our Projects /“授权店售假拷问平台监管:认证标识为何沦为假货保护伞?““授权店售假拷问平台监管:认证标识为何沦为假货保护伞?“
"授权店"竟成假货流通渠道?郑州消费者维权之路折射电商平台监管漏洞
近日,河南省郑州市消费者王先生的维权经历引发广泛关注。其通过淘宝平台认证的"金士顿授权店"购入的128GB U盘,经品牌方鉴定为假冒产品,但维权过程中却遭遇重重阻碍。
2月26日,王先生在淘宝某标注"金士顿授权店"的商铺以25.18元购入U盘后,发现设备在电脑端显示124GB容量,手机端却显示134GB。经与正品参数对比(通常可用容量约115GB),王先生立即向商家提出质疑,对方却以"系统误差"搪塞。在向淘宝平台投诉时,客服要求其提供品牌方鉴定报告。
"最令我困惑的是,淘宝既要求消费者自证假货,又不愿配合品牌方鉴定流程。"王先生回忆,他辗转联系金士顿总部后获知可免费鉴定,但需平台出具申请函。在平台拒绝配合的情况下,他耗时7天完成证据链梳理并取得金士顿科技公司官方鉴定报告。2024年3月13日出具的鉴定书明确指出该产品非正品。
面对铁证,淘宝平台仅作退款处理,未履行"假一赔三"承诺。更令消费者费解的是,涉事店铺在商品下架后仍保留"月销超5千件""11年老店"等认证标识。平台客服对此回应称"将核实处理",但始终未给出具体解决方案。
法律专家指出,该事件暴露出电商平台监管责任的多重缺失。根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五十五条,商家已构成欺诈行为,应承担退一赔三责任。而依据《电子商务法》,平台若未尽到经营者资质审核义务,或将面临行政处罚及连带赔偿责任。
"消费者往往陷入平台设置的举证困境。"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李宝坤律师分析,平台要求消费者自证假货的流程存在结构性矛盾——多数品牌仅接受平台发起的鉴定申请,而平台又以消费者举证不足为由推诿。他建议消费者可同步向属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,必要时通过司法途径主张赔偿。
值得关注的是,该涉事商铺累计销量已达数万件。记者调查发现,在各大电商平台,类似"授权店"售假事件并非个案。这些店铺往往通过伪造授权书、购买平台流量推广等手段获取消费者信任。有业内人士透露,部分平台对"授权"资质的审核流于形式,甚至存在"付费认证"的灰色产业链。
当"官方认证"不再可信,消费者该如何辨别真伪?平台是否应该为认证店铺的售假行为承担更多责任?消费者在遭遇类似欺诈时,除了法律途径还能采取哪些有效维权手段?欢迎分享您的观点与经历。
搜索
最新内容

《繁花》续集首播:看懂宝总和汪小姐世纪重逢,才知李李已“死”

《煎饼侠》里夹了什么馅?

《极品飞车:不羁》评测:系列的华丽逆转

《惊奇队长》:真心让人喜欢不起来

《家有儿女》19年后,再看杨紫和张一山,他们的现状岁月早有伏笔

《唐探1900》全部历史原型,原来高中课本都提到了